[摘要] 说到国画,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北宋名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说到国画,我脑海中个浮现的是北宋名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次看到这幅画还是在学生时代的课本上,当时只窥得局部就足够震撼,而今过去多年,我突然又对这幅画的细节产生了更多的兴趣。
再次看到《清明上河图》时,粗看只觉画面内容十分丰富,细细深入,又惊觉描绘繁复多样,精彩绝伦。
在《中国通史》中,有关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评价是这样说的: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,牲畜五十多只,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。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,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。
确实,画中各色的人物从事着不同的活动,不仅衣着不同,就连神情气质也因人而异,并且之中穿插着各类活动,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冲突,即便是我这般的“外行人”看罢都觉得回味无穷。
大到广阔的原野、浩瀚的河流、高耸的城郭,小到舟车上的钉铆、摊贩上的小商品、市招上的文字,无论是整体或是细节,都叫人惊叹不已。
我的内心不由发出感慨,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名画头衔当之无愧,如此高超的画技,叫后人仿佛置身于汴京的繁华之中,沉醉而无法自拔。
那一瞬间,我仿佛游走在汴京街头,大街小巷,店铺林立,酒店、茶馆、点心铺等百肆杂陈,还有城楼、河港、桥梁、货船,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等难以一一细数。
整幅画卷结构严谨,繁而不乱,长而不冗,段落分明。张择端巧妙的将大景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,其画技所展现出的繁华,令人看过之后久久难以忘怀。
看完《清明上河图》,见识了汴京的繁华喧嚣,我忽然又对北宋的山水风光多了几分兴趣。若要谈到北宋的山水名画,就不得不提另一幅长画卷的奇作——《千里江山图》。
其魅力在于,它与传统的笔墨山河完全不同,只需看一眼,就会沉醉在它青绿相间的山峦风光里。
据说这画里的“青绿山水”,用的乃是石青、石绿等矿物颜料,并作以适当夸张手法。
石绿上色的山石,显得厚重、苍翠,画面爽朗、富丽,色泽强烈、灿烂。部分山石轮廓又加入泥金勾勒,增添了几分金碧辉煌的效果,难怪会被称为是“金碧山水图”。
仔细看去,青绿之中,人们在山中的村庄里钓鱼、耕织、采桑、农耕、嬉戏……这不仅仅是一幅单纯的山水画卷,更像是一个深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。
山水勾勒出一份诗意,村庄又点缀出一份烟火气息,和谐平静,美好。
我不禁暗自思索,为什么江山图里不只有江山,还多了人烟呢?查阅了一番其历史背景后,我恍然大悟,这江山图的“江山”,远不是如此简单的含义。
之所以叫“江山图”,一是指代自然间的江水山川;更深层的含义,则包含了大宋的江山社稷。正所谓“有自然才有人,有人才有发展”,因而才在画里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。
江山社稷,依靠的是生产力,依靠的是百姓。而百姓的安乐,同样也能体现出当时北宋的社会安稳,政治的清明,生活的安居乐业。
这样一幅《千里江山图》,长达11.19米,展现的不仅是北宋王朝的大好河山,还是北宋王朝的大国骄傲。
从画中世界醒来后,我不禁感叹古画竟如此精妙绝伦。以往看画只观其着色形状,只知夸它好看,不曾想到,原来这方寸画卷之间,竟能藏有这么多的“秘密”。
无论是《清明上河图》还是《千里江山图》,它们存在于今世已不仅仅是一幅画那么简单,之所以能成为名画,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。
在厚重的历史之下,它们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亡,沉眠千年,在今世重新揭开那些消失的王朝的文化记忆。
咨询电话: 400-890-0000 转 870714
项目地址:南京路与君台路交会处向北200米路西
详情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尊龙凯时官方入口的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亲,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~,
已输入0/2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