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 公元1009年,这对于应天书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,就在这一年,宋真宗向南都学舍御赐了匾额“应天府书院”,将南都学舍正式改为应天书院。
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言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
宋崇文,兴办学,据《宋史》记载:“宋朝兴学,始于商丘”。
众所周知,应天书院,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、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。
对于谁是四大书院之首现在还颇有争议,但应天书院在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却是不可否认的。
拂去历史的尘埃,让我们去追溯应天书院千年的历史。
据史料记载,应天书院是北宋时期学府之一,曾经辉煌一时。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,最初是官方修书、校书和藏书的场所。
如果要探寻应天书院的历史,时间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。
那是一个分裂动荡、金戈铁马的时代。
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,官学破坏、庠序失败的状况较各地更为严重。
因此,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私人创办书院、学舍之风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。
唐朝末年,雕版印刷术的发明,使大规模的印书成了可能。作为应天书院前身的南都学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。
当时虞城人杨悫,在商丘开办了南都学舍。杨悫去世以后,他的学生戚同文在南都学舍继续办学。
宋太祖建隆元年,归德改称宋州。北宋朝廷为了选拔人才,实行开科取士,这为南都学舍的学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。
公元970年,戚同文的学校人才辈出,名扬四海,有“七榜五十六”的美称。其中宗度、许骧、陈象舆、袁象先、郭成范、王砺、腾涉等皆践台阁。
它诞生于金戈铁马、纷乱混战的五代时期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终于成为了北宋时期的学府之一。
公元1009年,这对于应天书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,就在这一年,宋真宗向南都学舍御赐了匾额“应天府书院”,将南都学舍正式改为应天书院。
从此,它就成了官办的学府,这也是州郡办学府的开始。
应天府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,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、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在一千年来的中华教育史上,其地位没有能取而代之的。
翻开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,会发现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着不解之缘。
学成于应天书院的范仲淹,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,促成并见证了应天书院的最辉煌时期。
当时,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,受知府晏殊之聘,主持应天书院。
在《范文正公年》中有记载,称其在应天书院期间“昼夜苦学,五年未尝解衣就枕,夜或皆怠,辄以水沃面,往往饍粥不同,日昃始食”。
范仲淹在学时十分勤俭艰苦,大抵正因如此,所以他深知百姓疾苦。
以至后来提出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思想,无一不彰显着范仲淹关心百姓疾苦的宽阔胸襟。
除了范仲淹,还有官位丞相的王安石、著名文学家欧阳修、政治家晏殊、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以及富弼、曾巩等名人,他们都与应天书院渊源颇深。
他们止步于历史长河,却永留于时代记忆。
不论应天书院是否居于四大书院之首,在商丘人的心目中,它都有着独特的意义,或许这就是一脉传承的乡土情怀吧。
咨询电话: 400-890-0000 转 870714
项目地址:南京路与君台路交会处向北200米路西
详情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尊龙凯时官方入口的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亲,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~,
已输入0/200字